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研究>  资政研究

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循环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2022-12-19

发展循环农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厚植“绿水青山”底蕴,做大“金山银山”价值的重要路径。也是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控制环境污染,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我省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从循环农业主要指标来看,近年来我省循环农业发展总体呈良好态势。一是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增长。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67元,较2016年提高32.5%;单位面积农业产值每公顷2万元,较2016年增长28.0%;农业机械总动力3897万千瓦,较2016年增长25.5%;单位畜禽产品率每吨6.5万元,较2016年增长61%(详见表一)。二是资源减量投入稳步推进。2020年每公顷农膜使用量8.35公斤,较2016年减少15.0%;每公顷农药使用量7.63公斤,较2016年减少20.9%;每公顷化肥使用量663公斤,较2016年减少10.5%;每使用1公斤化肥能够产出30.2元农业产值,较2016年提升41.8%;每公顷柴油用量较2016年减少4公斤;每产出万元农业产值消耗459度电力,较2016年下降14.8%(详见表二)。

表一:2016—2020年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指标


微信截图_20221229203637.png


表二:2016—2020年吉林省资源减量投入指标

22222.png


 

从发展模式上看,目前循环农业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即: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减量化生产模式、生态产业园模式。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上述三种模式在我省均有所发展。如以“梨树模式”“农安沼气微工厂”以及目前重点推进的“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等为代表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在中西部推广的玉米种植“水肥一体化”为代表的减量化生产模式;以文化旅游节、重点旅游景点为依托的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小石村、吉林市桦甸市桦郊乡晓光村、白城市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向海村等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园模式。

二、我省农业循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化红利未普遍惠及农民。一是农民收入横向对比增长较慢。近年来我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4—7位,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第2—3位,总体较为稳定,但我省农民可支配收入虽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与兄弟省份横向对比中则从2016年的第12位下降到2021年的19位,与我省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位次差距较大(详见表三)。二是农产品深加工较少。虽然目前我省已经着力构建十大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集群,但目前农产品加工大多还处于低水平加工,尚未进入更深的层次,产品附加值较低。

 

表三:2016—2021年吉林省粮食主要指标及

农民可支配收入全国位次

3333.png

 

2.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研发推广投入不足。如2022年省农科院农业创新工程经费投入不足2000万元,在全国农科院系统排名靠后;能够显著提升干旱地区粮食产量的“水肥一体”技术2014年已通过验收,目前在我省西部仅示范推广300万亩,仅占该地区可推广面积的14%。相关技术研发推广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探索难以进一步深入。二是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水平技术支撑不够。对农户如何加强秸秆高效还田、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扶持不够。如2020年全省沼气工程数量64处,仅为辽宁省8.9%,黑龙江省5.1%。

3.对循环农业认识偏低。一是缺乏循环农业整体统筹规划。循环农业涉及我省整个大农业乃至全省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涉及地域广、农业产业类型多、产业链条长,因此应结合全省各地域地理条件、环境特点、农业产业优势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统筹考量,打造符合各地特点的循环农业模式。目前我省虽然出台了部分关于秸秆还田、废弃物利用、资源减量化投入、农村环境改造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但缺乏对全省范围循环农业发展的整体统筹规划。二是农民对循环农业整体认识不高。我省农业从事者的文化程度在中等(高中学历)以上的不足30%,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不能自觉提高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而且部分农村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较为陈旧保守,环境比较意识淡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4.循环农业模式探索不深入。一是农业内部、农业企业内部、农业与农业企业之间很多循环模式没有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中观层面就是要实现农业和企业之间的循环,用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目前我省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二是部分行之有效的循环农业模式推广进度较慢。由于一些农业技术没有及时的总结推广,导致很多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只处于摸索阶段。

三、深入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农企联系,让农业产业化红利惠及农民。一是因地制宜建立农企合作模式。根据我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国家的政策指引,政府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引导和支持农民自行建立起各类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同时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用企业的循环农业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大幅度降低农户生产中的资源浪费,通过企业与乡村的合作带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体系的完善,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硬件设施。二是鼓励采用农产品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在生产过程中运用高技术实现农产品加工现代化,注重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对粮食、饲料、酿造等进行深度资源开发。在生产过后,企业进行废弃物的收回再利用,同时鼓励与其合作的乡村进行废弃物的回收,如企业免费帮助农民清理运输田地里的秸秆,并给予农民一定的费用,既帮助农民减少了开支,也促进了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2.加强技术研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项研究。开发高效高产的种植技术和可循环的互利共生养殖技术,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改善种植技术,让有限的农业资源创造更高的产量。二是开展适合我省省情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比如,对沼气薄弱技术进行攻关,加强沼气发酵工程设备自动化、一体化发展,加强研发配套农机设备。再比如,加快粪肥还田机械化进程,加强粪肥还田机械的引进和研发,使粪肥还田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还比如,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综合措施挖掘循环模式中副产品的增产潜力,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三是推进循环农业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立相应的循环农业网站,将循环农业的最新动态和经验成果定期公布,帮助农民随时随地了解循环农业的信息,让农民认识保护环境可以从身边的循环农业做起,让农民自觉地去了解循环农业的理念,树立循环农业的发展观、价值观、消费观,让农民切实接受循环农业,摆脱传统农业的一些陋习,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基层循环农业技术推广。组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提供一定福利待遇或相关补贴,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和农业科技方面人才,到农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专项人才设置岗位,为其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条件,加快循环农业的推广。建立起促进农业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增效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考核体系。为优秀的科研人才以及其科研成果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科技人才扎根农村,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

3.强化政府引导,统筹谋划我省循环农业总体布局。一是加强循环农业标准建设。应从长期规划循环农业发展的角度,结合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一般要求,提出制定我省循环型农业技术标准的原则与思路,构建相应的产业标准、生产或工艺标准及产品标准的框架,并提出循环农业标准制定的规划方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循环农业产品品质和循环农业标准化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彻底改变品质参差、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强循环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队伍,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制度和标准认证认可制度,对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二是结合我省实际统筹规划我省各地循环农业模式。比如,中部松辽平原牧业区,粮食产量和秸秆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开展谷饲型肉鸡、蛋鸡、生猪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和节粮型舍饲半舍饲肉牛、肉羊、绒用羊、奶牛种养结合草饲牧业。再比如,东部长白山牧业区,草坡、林下草地资源丰富、蜜源丰富,可结合延边肉牛、梅花鹿、蜜蜂发展特色畜禽养殖。还比如,西部松嫩草原牧业区,草原丰富,适合开展高质量草原建设,种植优质牧草,发展舍饲半舍饲肉牛、肉羊、绒用羊、奶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等。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一是通过政策支持吸引高素质农业人才返乡参与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二是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引进外省和国外团队和资金,通过引进项目的方式引进外省和国外资金。三是建立长效化人才培训机制。引导科研院所和社会公司面向种养循环绿色农业从业者开展培训,快速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四是在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中,增加种养循环绿色农业模式课程,培养懂得种养循环绿色农业经营和技术的农民。五是建立常态化农民、从业人员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培训,建设示范基地,供从业人员参观学习。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