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研究>  资政研究

关于加快我省乡村振兴步伐的几点思考

2022-12-1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应有之义。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我室组织人员走访了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对推进乡村振兴做了一些思考。

一、我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坚持高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明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在粮食安全上突出科技兴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3283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2022年粮食总产量达816.16亿斤,稳居全国第五位。二是在产业振兴上突出“三产”融合。以十大产业集群、千亿斤粮和千万头肉牛工程引领产业发展,突出特色和全产业链开发。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00家,其中国家级63家,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3300亿元以上。三是在人才振兴上突出“引育”结合。组建61所高校参与的吉林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推进民营企业“万企兴万村”吉林行动,已促成709对村企结对。制定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办法,2021年以来,累计给农民评出高级职称600人、初中级职称约3400人。四是在衔接过渡上突出平稳有效。在政策、机制、力量上做到有效衔接,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集中支持 13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向2038个脱贫村、重点边境村等选派驻村干部5395人。2021年,全省脱贫群众人均收入达到12079元,同比增长20.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全省农民收入增速10.4个百分点。五是在乡村建设上突出示范引领。以“九有六无”标准,开展千村示范行动,首批打造宜居宜业美丽示范村1022个,三A级标准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4000个,美丽乡村749个,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60多万户。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农田基础设施存在工程不配套、设施损毁、田块细碎化、抗灾能力不强、建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不足30%。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少、建设标准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所下降,由2012年7251.1公斤/公顷下降到2022年的7053.9公斤/公顷。

(二)农业产业融合性弱。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和畜牧业精品不多。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很少,影响不大。农业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不够强,对农户带动作用弱。2022年全国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59家,而我省为63家,仅占3.2%;全国新增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12家,我省仅新增9家;我省只有1家龙头企业进入全国百强。

(三)农村人才支撑力不强。农村、边境村空心化、老龄化、空巢化明显,乡村人才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吉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619.09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123.29万人,占19.9%;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308.15万人,占49.8%;年龄55岁及以上的187.65万人,占30.3%。初中及以下文化5818604人,约占94%,高中或中专306204人,约占5%,大专及以上66137人,约占1%。

(四)农业发展资本要素短缺。乡村振兴点多面广,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农业产业等都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普通农户和乡村振兴主体面临融资难的发展困境。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超47.1万亿元,而吉林省涉农贷款余额为5892亿元,仅占全国的1.25%,相比农业大省河南省涉农贷款余额为2.53万亿,黑龙江省涉农贷款余额9468亿元(2022年5月末数据),吉林省涉农资金投入差距很大。

(五)乡村文化建设滞后。城市文化、快餐文化加速冲击乡村,乡村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不够,部分乡村在开发建设时忽视对当地留存的遗址遗迹的合理保护,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发掘。如吉林省梨树县石岭乡的二龙湖古城遗址,据考证其属于战国时期燕国遗迹,极具文化价值,但因未开展有效规划和开发,该处遗址破坏严重,战国时期燕文化风格在此地难以完整再现。

(六)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和治理能力仍需提升。部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核心作用不强,党员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短板,教育难管理难。全国村“两委”换届工作后,村“两委”成员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占74%,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6.4%;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为42.5岁,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5.4岁。而吉林省在换届后,全省村书记平均年龄为47.3岁,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1.3%,全省村支委成员平均年龄47.1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6.49%。相比较而言,吉林省村班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全面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机制、协调机制、责任机制,明确建设主体、目标和进度,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落实,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二是坚持“五统一”。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强化建设进度和质量管理,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能。

(二)加快农村产业融合步伐。一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机制建设。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抓好长春“一主”带动作用,建立城乡对口协作帮扶机制,探索经济强县与欠发达地区的结对帮扶、优势互补新路径,深化吉林省与经济发达省份产销合作。二是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围绕优势产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扩展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各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通过资金、税收、人才等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产业振兴。三是努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扩大“吉”字号品牌影响力。严把产品质量关,提升品牌科技和文化含量,加强标准化建设。多渠道宣传推介品牌,利用新媒体力量,助力“吉”字号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四是加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农业、精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推进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实施城乡冷链物流建设行动。

(三)强化乡村人才建设。一是育好用好本土人才。加强村干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开展专业教育、技能培训和乡村振兴人才评选。二是引进一批人才。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建设返乡人才库,做好跟踪管理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家等社会各类人才返乡任职、创业,带动乡村发展。三是建立长效的人才支援与激励保障机制。深化拓展包保帮扶、驻村帮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省内协作帮扶、社会组织帮扶和“万企兴万村”吉林行动。强化智力支持,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各种层级的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发挥乡村振兴高校联盟作用,拓展农村经营主体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四)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发挥金融等社会资本“主力军”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特别是加强对脱贫地区、粮食生产、肉牛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持续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加强涉农金融业务开发探索,健全乡村振兴专属信贷产品体系。二是优化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能力,推进“智慧乡村”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省内县域全覆盖。三是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资本在农村投资,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五)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二是打造具有丰富特色的乡村文化。合理开发在地文化,注重农业文化遗产、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民俗文化、“吉剧”等传统曲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合理适度利用;丰富农民文化和体育生活,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三是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加强农村文化普及、法制宣传和技术培训,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家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治理能力。一是夯实筑牢乡村振兴的一线战斗堡垒。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能,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乡村振兴专员作用,提升治理水平。二是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集维稳、综治、信访、法治、民生为一体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发挥“百姓说事点”平台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