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党史研究>  综合研究

社会主义在吉林省的成功实践——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2021-0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年,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60年。60年来,吉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坚定不移地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是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吉林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吉林的建立

吉林省委从1953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广播、电影、戏剧、印发材料、联欢活动和巡回报告等方式,广泛宣传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步骤,极大地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以便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早在1949年初,吉林省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发展阶段逐步完成的。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的吉林省广大农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避免贫富分化,自愿组织起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组,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吉林省委明确提出要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则,逐步发展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至1952年底,全省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已达78.3%,同时重点试办了259个初级社。1955年春至1956年5月,全省从重点办好初级社,到试办和发展高级社,再到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全省实现了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至1955年,为手工业合作社(组)全面发展阶段。1956年1月至3月,为手工业合作社(组)普及阶段。在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高潮的推动下,全省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高潮,至1956年3月,组织起来的手工业从业人员共53502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4.25%,基本上实现了全省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下半年至1955年,为了恢复生产,繁荣经济,维持职工生活,对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实行公私合营,救活和扶持了一批企业。1955年底,全省有30个工业企业实现了公私合营。1954年底至1956年上半年,吉林省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通过公私合营等多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

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吉林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省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煤炭、电力、林业、烟草等少数几个行业,1950年工业总产值只有5.87亿元。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使吉林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坚决贯彻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为建设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奋发图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五”期间基本建设成绩显著,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全省共建成投产基本建设项目1836个,其中大中型项目21个,新增固定资产20.2亿元,固定资产使用率达到88.6%。历史从来没有的工业部门,如汽车制造、铁合金、炭素制品、合成氨、农业化肥、金属切削机床等,迅速建立起来了。五十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中央将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安排在吉林省11项,如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三大化工厂(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吉林热电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碳素厂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使吉林工业跨越到一个新的水平,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继“一五”之后,五六十年代吉林省又陆续新建了一些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就有50个。例如长春客车厂、长春机车厂、长春拖拉机厂等。围绕汽车厂、客车厂等还兴建了一批卫星厂,这样,吉林省便初步形成了以长春市为中心的行走机械生产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铁路、公路交通运输车辆的主要生产基地,带动了吉林省工业的发展。以吉林市为中心的化学工业基地初步确立,成为全国化学工业的龙头。此外,以第二松花江为动力中心的电力工业基地,以辽源、通化为中心的煤炭工业基地和以白城地区为中心的石油工业基地,以长白山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基地都已初步形成。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

1978年9月,邓小平在访问朝鲜回国后途经东北,在长春南湖宾馆接见部分省党政军领导干部讲话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要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以长春为起点的整个东北讲话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吉林省乃至全国干部群众从长期形成的传统教条中解放出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解决思想理论问题,是拨乱反正的首要任务。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迅速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不久,省委发出了《关于发扬实事求是作风的通知》,针对林彪、“四人帮”在思想理论上制造的混乱,要求各级党委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加强调查研究,注意研究新情况;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各级干部和全体党员的思想和行动准则。为了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左”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省委于1979年9月在榆树县召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经验交流会,会议肯定了榆树县等8个单位的经验。此后,省委组成了巡回报告团,分赴全省6个地区和吉林铁路局、省直机关,作了39场(次)报告,听众达3.8万人。在此基础上,吉林省的广大党员干部实事求是地对历史进行反思,重新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任务做出正确判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逐步把精力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调整工作,是拨乱反正的重中之重。全省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分清轻重缓急,对各条战线迅速加以治理和调整,使经济形势迅速得到好转。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方面,坚持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当集中的方针,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使农业内部比例关系更加协调,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牧业基地、油料基地、糖料基地等一大批农副产品基地相继建立,农民自留地、饲料地等扩大了范围和数量,家庭副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调整工业生产结构方面,坚持大力发展轻工业,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林副产品、化工产品为原料的适销对路产品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对于重工业采取狠抓能源、建材工业等薄弱环节,实行煤电并举、火电水电并举、大中小并举、多方开发的方针,把燃料、动力和建材工业搞上去;同时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调整投资方向,清理在建项目,确保国家重点建设,增加农业、轻纺、城市建设和居民住宅的投资比例;调整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对产品没有销路和质量差、消耗高、效益不好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经过调整,工业内部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轻重工业开始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在其他上层建筑领域,对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进行了治理整顿,并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努力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调整科研政策,恢复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扩大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科研立项、审批、奖励制度,科技战线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教育战线以恢复和健全高考制度为契机,恢复和加强教学和科研秩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鼓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努力学习、尊师重教在全社会和广大青少年学生中蔚然成风。

全面实行改革开放

在胜利推进拨乱反正的同时,全省的改革开放已开始启动。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省委针对实际,不失时机地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我省的改革开放同全国一样,也是从农村起步的。针对我省农村的实际,农村改革进程主要是分四个阶段展开的。(一)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1979年-1984年);(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革(1985年-1988年);(三)第二轮土地的承包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1993年-1999年);(四)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改革(2000年-现在)。

我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点是:先出现自发包产到组责任制,后又出现数百个包产到户责任制,特别是包产到户,劳动收益与劳动者个人利益联系紧密,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明显改善,深受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拥护。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德惠县(县级市)万宝公社新立大队小洼子生产队以按手印签订秘密合同的方式实行了联产到劳责任制,当年就收到的很好的效果,成为吉林省最早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的典型之一。中共吉林省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对他们的做法给予肯定和推广。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普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党的十二大后,中央继续推动农村改革走向深入。从1983年至1992年的十年间,农村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土地承包期延长、包干到户在林、牧、副、渔等农村其他各业扩展,允许土地有偿转包,扩大经营规模,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相继催生出许多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到2005年,全省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达到4000多个,带动农户160多万个。

国有企业改革在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和建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几个阶段之后,从2004年开始再次打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到目前,全省的3366户国有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通过改革,实现了产权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和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了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改革优化了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国有资产总量扩大,质量提高,布局合理,控制力强;建立了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和形成了新的合格市场主体,吸引了各类投资,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生产经营状况好转,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间接调节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也全面展开。根据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要求,吉林省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地方金融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力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吉林省还在流通体制、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伴随改革的深入,吉林省的对外开放也迈开了步伐。在对外贸易方面,改革外贸体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出口结构显著改善,跨越性发展明显。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经贸合作,推动优势产业向外转移。在招商引资方面,我省提出“让吉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吉林”的口号,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常性大规模组团参加全国各地大型投资、经贸和考察活动,为我省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全年引进外资和外省资金成倍增长,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几十家世界500强企业或知名跨国公司独办或合办企业,使之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开发区建设方面,截止2008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103家,有40家开发区通过了国家审核。入区企业24700多户,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开发区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已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

进入新世纪以来,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在以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遵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部署,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谋求跨越式发展,努力赶超先进省市,力争在短时间内使吉林省经济得到迅速提升。

2003年10月,中央明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极大地鼓舞了吉林省广大干部、群众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全省上下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省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确定并实施了若干举措,加速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进程。

走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吉林省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新举措。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工作,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我省抓住机遇,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和人才兴业”四大战略,在实施《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中,突出国企改制、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环境治理五项重点工作。2005年,突破改革重点难点,国有企业改制取得重大突破,816家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工作,为全面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奠定重要基础。2006年,圆满完成了100家重点企业的生产增效提速任务。2007年,全年重点完成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制定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大幅度提升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特别是我省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把解决民生问题列为更加突出的地位加以关注,把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全省干部群众艰苦努力下,到2007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4.3亿元,增幅全国第一。实施和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实施“扩权强县”改革,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发展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东北亚经济投资贸易博览会”为代表的会展经济成就显著。

2004年以来,全省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改革与建设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GDP总量连续跃上3000、4000、5000、6000亿元4个台阶,地方财政收入先后跨过200、300、400亿元3个新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已达到5600亿元,人均投资超过2万元,是吉林省经济发展史最辉煌的时期。

60年来,我们完成了从“一五”至“十一五”的经济建设任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195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6.6亿元,2008年,达到6424亿元;1952年,吉林省人均GDP只有153元;2008年,全省人均GDP已增加到23514元;1952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只有3.6亿元,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3亿元;1952年,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仅480元,2008年增加到23486元;1949年,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只有4万元,2008年为3976亿元。现在的吉林省,从华路纵横、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车流如梭的城市,到大地葱茏、新村座座、五谷飘香、六畜兴旺的农村,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块曾经是贫穷落后的土地上,仅仅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拼搏,就描绘出如此光彩夺目的画卷。这是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是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晶。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