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历史影像>  党史印记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吉林省科技事业的发展

2021-08-30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其间,吉林省的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技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科研群众团体和科研机构的发展壮大

1958年,群众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11月,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长春科联和省科普协会合并,从此全省有了统一的科技群众团体。吉林省科协成立后,从1959年至1964年间,全省共建立包括土木建筑学会、冶金学会等在内的专门学会32个,有会员7559人,1965年又成立了省测绘学会。吉林省科协在中共吉林省委的领导下,从1959年起,针对工农业生产实际,组织了大范围的科学考察、专题学术会议、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和学术报告会,推广了群众发明创造成果及先进技术经验,开展了工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促进了群众性技术革新改造运动。

此外,这一时期还成立许多日后享誉中外的科研机构,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第九设计研究院、吉林省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等。据统计,至1965年全省拥有独立科研能力的科研机构76个,科技人员4349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14.2倍和12.9倍。

科技队伍的壮大,科研水平和设施的改善,科研学科和专业的细化,使我省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技工作者贡献卓著

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科技学科领域带头人利用有限条件,自力更生、刻苦钻研,为吉林科技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心血。

王大珩,中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的创办人。他长期从事应用光学科研与教学工作,并使该所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

孟少农,一汽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他主持和组织引进苏联技术和人员培训,为解放牌汽车性能改进和质量提高,为一汽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为军用越野车的研制,为“东风”、“红旗”高级轿车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吴学周,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创建人。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应化所先后建立了分析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稀土化学、结构化学等学科,为国家培养和凝聚一大批优秀人才。

余瑞璜,主要从事X射线晶体学、金属物理、固体物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60年代初指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细聚焦X光机,并对固体与分子的经验电子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固体电子结构模型,成为国内外固体理论新的研究领域。

除此以外,还有唐敖庆、匡亚明、张作梅等,就不一一列举,这些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吉林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科学技术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时期,在应用化学、光学精密机械、资源勘探、工农业生产和医疗技术等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光学、应用化学、计算仪器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从50年代末起,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的带领下,研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电磁式电子显微镜”、“光学经纬仪地形一号”、“高温金相显微镜”、“特宽度多倍投影仪”等一系列精密仪器和多种光学玻璃。第一台大型光谱仪、第一台晶体谱仪、红宝石激光器等一批高水平、高效益的科研成果,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1959年吉林大学等单位研究出专用计算机编制程序,60年代初期,又为用户进行了AL-GOL-60编译程序的配置。

在应用化学方面,吉林省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先后研制出原子反应堆的优良减速剂和冷却剂、氢弹重要原料重水的分离和浓缩、各种导弹和火箭用的液体化学推进剂、特种纤维、特种气体、核爆炸自动观测仪等尖端产品,为发展我国核工业、航天工业、航空工业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在工业方面,长春客车厂研制出第一代铁路客车和地铁电动客车,1964年又研制生产出新型国际列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动镀锌机,比进口的同样设备生产效率提高1.4倍,镀锌质量提高3倍;1965年吉林水工机械厂试制成新型的电动绞吸式挖泥船,;四平维尼纶试验厂、洮南粗梳毛纺织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全省试制成功人造毛皮、维尼纶、提花毛毯等85种省级新产品陆续投放市场。此外,高分子材料万能试验机、半导体针疗器、读数显微镜、示波极谱仪、比例式温度控制器等多项科技成果移植于生产后,使我省工业增添了一批高水平、高精度的尖端产品,建立了光学仪器、电子仪器、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新型光源等5个新兴工业部门。

在农业方面,完成了全省农林牧副业用地的土壤普查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低产土壤改良工作;第一次利用尿素进行人工降雨,支援抗旱播种;试制生产延吉市插秧机厂生产的2ET—935型乘坐式水稻机动插秧机和2ETR4型人力水稻插秧机;培育成功并推广了玉米双交种、高粱三系杂交种等一批优良品种;培育出甜菜、烤烟、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和吉林红牛、东北细毛羊等畜牧新品种。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我省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大大提高。

50年代末60年代初吉林省科技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发展繁荣,为当时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至今日依然影响深远。